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性,加深和丰富对动物形态学、系统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认知🧔♀️,并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和保存的方法🌥👨🏿🏭。野外实习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及其相关课程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平台🦗,更是磨练学生品质、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内容之一,是对理论课的实践和反哺。天美动物学实践一般在暑期进行🕵🏼♀️☛,实习地点为我校的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或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积极应变,制定符合疫情防控的野外实习方案
自2020年起🦝🧛🏼♂️,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对民众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亦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021年8月全国突现一波新冠疫情,再次打乱了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原定计划🈯️🔲。为此,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团队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和天美沟通🥺,在严格遵守上海市和学校有关防疫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疫情防控预案,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酷暑,反复踏查🦪,多次协商🦷,根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上海市的自然资源, 最终确定青西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叶榭、岑卜村等实习地点,并制定了明确的实习方案。
2021年8月13日🙇🏿,天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专业的学生共106人🚵🏻♂️🧑🏻⚖️,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为时5天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水生生物采集与分类鉴定、昆虫采样与标本制作、野外鸟类观察、动物生态学调查方法与实践等四个环节,并要求以小组方式完成自主选题研究与报告。为了确保实习的安全和教学效果,实习前组织了线上动员会,给学生们讲解了实习要求🏬、内容和防疫事项⚓️,并通过线上授课方式针对四个方向的方法🔉、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确保后续实习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本次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从而对小到物种鉴别特征👩🏻🦽➡️、生活习性👩🏼、生境,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此次实习👩🏼🏭,同学们不仅拓展了知识面、磨炼了毅力,还通过团队合作课题研究的形式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培养了科研的兴趣🫃🏻。有汗水🧃,有欢笑🕵🏽;有付出🚵🏻♀️,有收获;有竞争,有合作↙️。本次实习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丰硕的专业上的收获,而且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二🎓、水中探宝,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在姜晓东🙆🏻♂️、陈立侨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水生生物实习在滨江公园👋🏿、兰香湖、樱桃河边以及浦江郊野公园展开。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采集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样品。大家不惧风雨、烈日,在热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采集到了各种大小和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在结束采集工作后🤵🏿♂️,又回到实验室借助各种仪器设备认真观察每个动物门类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加深了对动物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的理解👨🦳。那些看似渺小却深含奥秘的微小生物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以及系统进化的奥妙🧔🏻。
水生生物的采集
水生生物的观察与鉴定
三🧛🏽♂️💅🏽、灌丛觅虫,探寻昆虫世界的奥秘
对于遍地可见的昆虫,我们真的有注意过它们吗🎥?它们的花纹、颜色🔣、叫声等等是不是常常被我们忽略?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可爱的生灵?
在王群、何祝清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浦江郊野公园开展了有趣的昆虫实习活动。组成小队,拿起捕网,四处寻觅💇♂️,收获满满。红蜻蜓🏄🏽♂️、青凤蝶、玉带凤蝶、斐豹蛱蝶、金斑蝶、金龟子……各种美丽的昆虫让学生们欣喜若狂➡️。结束了辛苦而快乐的采集工作后,同学们回到实验室认真整理各自采集的标本,并全身心投入标本制作工作。经过一番努力,看着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们不禁感到满足与自豪。
昆虫的采样 标本制作
四、湿地探幽👨🏼,追寻鸟类踪迹
迎着朝霞,学生们背上书包,手持望远镜,静静地紧随唐思贤和赵云龙老师,沿着美丽而幽静的青西郊野公园小道,捕捉着鸟儿的踪迹🤳🏻。一上午两万多步虽感疲惫👨🏼💻,但有悦耳的鸟鸣和老师们诙谐生动的讲解🧑🦽➡️,同学们依然个个精神饱满。通过望远镜的助力,学生们成功观察到了近30种鸟类,有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有芦苇丛栖息的,也有在浮水植物上行走的。羽色🖊、斑纹、嘴型🤶、趾型👱🏿♂️🔪、飞羽🖖、尾羽🍤、鸣声、飞行姿态、栖息环境……通过学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了鸟类辨识的方法和技巧。
五、林地调查👩🏿🏭,实践生态学研究方法
生物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如何认识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在陈珉、赵云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前往叶榭和青浦有机农场进行了生态观察与计量🦄。通过对水质和植被的调查🥨、野外蛙类生物量的统计等,深刻感受到环境和野生动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初步掌握了生态学基本的计量方法以及实际工作中的估算技巧🪢。叶榭的林地是上海市重引入物种獐的一个繁育基地,同学不仅看到活泼可爱的獐左右跑窜,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对环境因子的调查,了解到物种重引入需要在气候、水源、植被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持续的监测。天色渐暗,蛙声片片,同学们又开始了另一项重头戏——两栖类调查。寻着蛙声,轻轻前行🔉,一只2️⃣、两只🐰、三只、四只…….泽蛙、金线蛙✢、姬蛙🏄🏻♂️、蟾蜍,原来这些蛙都有这样的名字,通过老师的讲解,又学会了辨蛙🏜🤒、识蛙的本领。
老师讲解 生态调查
取样 测量标记
六、课题研究👱🏿♀️,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提升野外实习课程的高阶性,在采集🤸🏼♀️、观察、鉴定动物标本的基础上👨🏻🦯➡️,课程还设计了自主课题环节,要求学生根据野外观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象👨🏼🏭,进行动物学微课题研究。四个主题实习结束后,学生们自主选题、组队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鸟类如何成双成对🏈🈯️、体悟水族生命洞察进化之旅8️⃣、水雉及其繁殖特点、走进独具匠心的鸟类巢穴、四种蝶的形态特征及适应性、不同昆虫类群翅长和体长的关系……教师团队对各个自主课题进行了详细指导,引领学生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设计合理的方案🔞、开展深入的探索,并顺利完成了各自的小课题🧘🏻🦸🏽。
七©️🐟、硕果累累🧑🏽🎓,成果汇报展示学生风采
2021年8月30 日下午1点,2021年度动物学野外实习汇报在天美娱乐159教室举行。此次汇报有幸邀请到天美娱乐副院长江文正教授、教务处黄鲁霞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实习带队老师何祝清老师、姜晓东老师⛵️、赵云龙老师、王群老师🙎🏽♀️、陈珉老师以及进入决赛的八组课题小组的代表人参与了此次线下汇报🐰,唐思贤老师和陈立侨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点评,其余同学线上全程参加。
进入决赛的八位课题组代表人进行课题汇报。8位同学依次从课题的来源🤲🏿、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实践心得这几方面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报告会模拟正式项目答辩流程,包括同学的报告,评委提问和答辩等一整套答辩环节🏆。从叶脉到蝴蝶翅脉的联想🙋🏼🧛🏽,从捕捞的水生动物到洞察进化之旅,从扁卷螺的生境到与其相适应生理特点的深究🤔,同学们体会到了生物的奥妙🛵,巩固运用了课堂上的知识🧑🏼🏭💷,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从蝴蝶翅脉看分类 》 《凌波仙子——水雉及其繁殖特点》
《獐、蛙与其栖息地——獐种群繁育基地的综合评估》 《体悟水族生命🏇🏿🤵🏼♂️,洞察进化之旅》
《探究珠颈斑鸠与山斑鸠的差异及联系》 《上海市青浦岑卜村无尾两栖类初步调查》
《不同昆虫类群翅长和体长的关系》 《扁卷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及其分布影响因素》
评选奖项
在同学们汇报完毕之后🏐,经过老师们的讨论,评选出了一等奖四名👨🏼🏭,二等奖四名。
获得一等奖的课题是🍷:
《上海市青浦岑卜村无尾两栖类初步调查》
《从蝴蝶翅脉看分类》
《凌波仙子——水雉及其繁殖特点》
《扁卷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及其分布影响因素》
获得二等奖的课题是:
《獐、蛙与其栖息地——獐种群繁育基地的综合评估》
《体悟水族生命,洞察进化之旅》
《不同昆虫类群翅长和体长的关系》
《探究珠颈斑鸠与山斑鸠的差异及联系》
临时计划的变更,返校学生的管理、实习场地的重新选取等,都体现着这次疫情之下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充满了挑战,教师团队尽心尽力,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动物学野外实习,同学们深有感触,不仅体会到了自然和生态之美,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在小组课题汇报中体验了课题选题和研究的过程,增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这短短几天的时光,给师生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财富🧑🏽🔬!